随着内镜检测设备不断进步,越来越多人检查出肠息肉,有的人认为肠息肉不过是肠道里长了“小疙瘩”,也有不少人担心会恶变。到底什么样的肠息肉容易癌变?检查出肠息肉就要切除吗?
肠息肉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组织,像个小肉球或小蘑菇。临床研究发现,八九成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会经过“正常黏膜—炎性细胞增生—腺瘤形成—腺瘤癌变”的转变过程,存在低烈度的炎症是主要原因。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出现损伤,如果未及时治疗,肠腔黏膜隆起就会成为肠息肉。
多数时候,肠息肉不会危害身体健康。不过,一些不良饮食习惯(常吃高脂肪、高糖食物)、不良的生活方式(吸烟、饮酒、熬夜、久坐)及家族遗传因素,都可能会促使息肉细胞突变。
以下5类人易发生肠息肉:
1. 年龄超过50岁
随年龄增长,肠道黏膜代谢能力下降,慢性炎症和基因突变积累增加,肠息肉发生率显著升高。据统计,50岁以上人群中,约30%的人有结肠息肉;60岁以上人群中,40%~50%有结肠息肉。
2. 饮食习惯不良者
长期摄入高脂肪、高糖、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更易患肠息肉。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量,刺激肠道黏膜,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则会减缓肠道蠕动,延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。除此之外,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。
3. 有肠癌家族史者
肠息肉具有一定遗传倾向,家族中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的人,患病风险显著增加。
4. 代谢综合征患者
包括肥胖、高脂血症、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等,这些因素均与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。
5. 慢性肠病患者
长期患有慢性肠炎、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人群,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,肠息肉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。
从息肉到进展期结直肠癌,时间跨度可达5~10年。最初,患者都没有症状,只能通过体检筛查发现肠息肉。如果肠息肉超过10毫米,患者可能有便秘、腹泻、腹痛、大便潜血、消瘦、贫血等症状。发现息肉后,医生会根据其大小、形态、病理结果类型来决定治疗方式。
定期进行肠镜检查,是发现肠息肉最靠谱的手段。建议40岁以上人群,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、肥胖、高脂饮食、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,每3~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。多数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,这个过程通常不会有疼痛反应,而且恢复得也很快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作息规律、适度运动、体重正常,多吃新鲜蔬果,少吃肥甘油腻食物,避免胃肠道慢性疾病,同时减少吸烟、饮酒或药物刺激等,以防结直肠癌的发生。